为什么我的母亲从来都不快乐,而且总是轻而易举的夺走全家人的快乐?
问
为什么我的母亲从来都不快乐,而且总是轻而易举的夺走全家人的快乐?
就连我考上大学她也哭丧着脸,从来没见她开怀大笑过,我跟她分享快乐她也冷脸相对……对什么事情不满从来都直接不会提出来,而且憋着,然后抱怨……经常大年三十晚上翻旧账,搞得大家一起哭……我服了
答
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,
你或许曾注意到过这样一个现象:
老一辈的人,似乎特别喜欢“自虐”,然后用“自虐”的成果来彰显她的伟大,最后用她的“伟大”来指责你。
比如同样是节约用水,
如果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,会做出的行为无非是避免浪费、及时关水,宗旨是“该用就用,该省就省”,
但我亲眼见过一个老人的用水流程:
她把洗脸刷牙后的水用来洗菜,洗完菜的水用来洗衣服,洗完衣服的水用于拖地,剩下的水用来浇花……
最后,整个屋子里都是污水的味道,花盆里的植物也因为长期的碱性水浇灌而枯萎,
这时,老人的孙子放学回来了,或许是夏天太热,小男孩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厕所,打开水龙头放水洗脸,用水量瞬间超过老人一上午省下的量,
老人痛心疾首,跳着脚指责孩子铺张浪费。
这个现象其实很奇怪,因为这位老人的家庭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,都不能算贫困,至少不至于为了几分钱的水费而如此节省,
后来,我与老人子女闲聊时无意中了解到:
- 老人以前没这么节省,
- 老人独居时的那段时间也没这么节省,
- 自从子女各自成家、收入稳定,把她接到儿子的家里住后,她反而变得“自虐”般节省,并且比以前更热衷于指责他们铺张浪费、不会过日子。
根据子女的描述,老人变得“自虐”般节省的全程复盘如下:
老人的子女均已婚,为了方便照顾,老人住在儿子家。
最初,儿子一家确实比较喜欢浪费水,老人在此时是正常用水,并未过度节省,
于是,正常用水的老人指责爱浪费水的子女“不会过日子”,
儿子觉得很有道理,这样浪费确实不太好,于是正常用水,不再浪费;
老人那段时间总是闷闷不乐,但一段时间之后,老人开始极其节省用水,然后在儿子一家正常用水的时候,指责他们铺张浪费。
聪明的你很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矛盾:
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“老人指责子女浪费”,但在儿子一家改正后,他们依然会被指责,
这似乎意味着:
子女浪不浪费根本无所谓,老人想要的只是“指责”而已。
当子女确实在浪费时,老人就光明正大地指责他们浪费;
当子女只是在正常用水时,老人就降低自己的用水标准,用“自虐”般的节省把子女正常的用水衬托得很“浪费”,再光明正大地指责子女浪费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:就算这家人把用水标准也降到了“自虐”的地步,老人还是会另辟蹊径,从其他方面来指责他们“不会过日子”。
题主提问:为什么我的母亲从来都不快乐,而且热衷于夺走别人的快乐?
答案其实特别简单:
他的母亲并非是故意要夺走自己和家人的快乐,事实上,她这样做与快乐或不快乐根本无关,她只是想通过一些行为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掌控感。
我们不妨剖析一下这种有趣的心理,
在上文中提到的案例里,那位老人是典型的“强势者”,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她是家庭中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家务承担者,同时也享受着家庭中最高的话语权,
但在老人退休没有收入、儿女成家立业后,她发现自己反而成了“寄人篱下”的那个人,地位落到家庭最底层,话语权也一落千丈,
经过了十几年,她已经习惯处于家庭中的最高地位,而现在地位一落千丈,让她根本无法适应。
她不甘心、无所适从,她想要做出改变,但此时的她已经退休,无法通过“创造营收”的方式来提高地位了,
她只能通过降低自身生活标准,来表现出一种“节省”“持家”的美德,从另一个角度显得自己比其他家庭成员都优秀,进而提升地位,缓解内心的焦虑,
为了避免家人没有注意到她的努力,她会下意识地通过“指责”来提醒家人,她虽然嘴上说的是“你们太浪费了,真是不会过日子”,
但潜台词其实是:“你们快看,我是多么的勤俭持家啊!”
她希望子女夸她,
她不想让自己看起来这么没用。
但对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而言,是根本get不到这一点的,我们只会觉得她像在自虐一样节省。
于是,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:
老人为自身低家庭地位而焦虑,所以开始节省→子女认为老人过于节省,指责老人→老人受到指责,感觉家庭地位更低了,于是更节省→受到子女更严苛的指责……
当然,“节省”可以替换成任意家庭问题,比如题主提到的“快乐”,
题主考上了大学,父亲做生意很成功,按理来说是应该得到夸奖,但由于母亲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用,于是通过打击家人来彰显自己的聪明,
比如母亲对题主说:“考上大学了又怎么样?有好多人进了大学,还不是照样因为挂科毕不了业”,
如果题主运气不好,真的不小心挂科了,她的母亲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:“你看,你看!我就说你要挂科吧,你还不信我!”
母亲通过实现自己的“预言”,显得自己很聪明,进而缓解了自己内心的“无能”焦虑。
“预言”的成功实现,可以满足母亲的心理需求,但并不是每个“预言”都能成功实现,
所以她会把生活中所有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事都预言一遍,在偶尔运气好而说中某件事后,就会拿出来大肆宣扬:“你看,我当初是怎么说的,我让你别这么做你偏不听……”
她本质上其实是希望你夸她,让你认为她很聪明,
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get不到这层意思,我们只会觉得她很烦,总是打击人,
于是,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:母亲因为感到自己的无能而焦虑→通过“预言”家人会失败,来彰显自己的聪明,进而缓解这种“无能焦虑”→家人觉得很烦,指责母亲→母亲更焦虑了……
不过,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心理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:
既然“预言”可以让她自我感觉良好,那她为什么一定要做“失败预言”呢?
她完全可以做“成功预言”呀,
比如在题主高考时,她可以拉着题主,很认真地告诉他:“这次高考,你一定能成功考上大学,妈妈相信你”
然后题主果真稳定发挥,考上大学。题主考完试后还会高兴地抱住她,说谢谢妈妈的鼓励让他充满信心,
题主收获了鼓励和信心,母亲收获了内心的满足感,双赢,
可母亲为何偏偏要做“失败预言”呢?
答案其实很简单:
因为她的内心深处,藏着很深刻的自卑。
一个人越缺乏某种事物,就越会对那种事物产生超出寻常的渴求。她迫切地希望家人认为她“不差劲”,但实际上,真正认为她很差劲的人,恰恰是她自己,
她很多看似荒谬的行为,其实都是被一种“自卑心理”作为底层逻辑而推动的,
因为自卑,她认为自己不配享受,
因为自卑,她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配成功,
因为自卑,所以她打心眼里认为自己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配,
她的认知是:自己不配享受、不配成功、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,
所以她“自虐”般节约用水,因为她认为自己不配享受,
她“诅咒”般认为孩子考不上大学,因为她认为自己和家人不配成功,
她会对所有让家人快乐的事进行全盘否定,因为她认为自己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配。
但现实是:家里实现了用水自由,孩子考上了大学,家里偶尔会发生好事,
现实与她的认知有巨大的差异,所以她会通过不断“自虐”和否定来打击家人,从而达到现实和自我认知之间的平衡。
所有看似很荒谬的行为,其实都是被“自卑心理”驱动而产生。
这个问题下,有答主讽刺说“中国人似乎跟快乐有仇”,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,但同时也觉得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,
表象的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机制,或许远比它表现出来的部分更有意思。
作者:狐狸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14446133/answer/29132818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