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才能让孩子在不牺牲睡眠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,成绩名列前茅?
问
怎么才能让孩子在不牺牲睡眠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,成绩名列前茅?
答
很简单,帮孩子降低焦虑水平,提升其学习的效率。
一个低年级小学生做作业过程,真的可以把亲妈气炸:40分钟的作业时间里有30分钟是在做各种准备工作,削铅笔,喝开水,屁股痒再挠一挠,摸摸自己的小玩具,再看看窗外的风景……
面对这个现象,大人常见的做法当然就是严厉斥责,督促孩子抓紧时间。但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。
其实啊,孩子的这种模式在很多成年人身上也常见,只是我们磨皮擦痒的手段变成了手机之类的东西而已。随便到一个公司去抓一群员工来问:“你们有谁在写年终报告时没有玩过手机?”估计有80%的人都会心虚地低下头。
这个现象也不难理解,人在焦虑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,就会出现这种行为模式。
那孩子的焦虑点在哪呢?他们的很多知识都是不成体系的,面对一些新的作业练习时,那种巨大的不熟悉感就会让人很烦躁。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去责骂孩子,只会导致焦躁感升级,而且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逼着在做作业,那种烦躁感还会再提升一个等级。
但很多家长无法理解这个问题,他们只能观察到孩子“越骂越皮”,所以一种常见的误区就会广泛流传于老师和家长之间——孩子的学习习惯一开始就要养好,否则后面很难办!
本来孩子就很无助焦躁了,这下好了,家长听风就是雨,觉得要是一开始孩子就没管教好,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,于是比孩子还焦躁。不辅导功课时还能母慈子孝 ,一辅导功课就鸡飞狗跳。
要知道,像焦躁这种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,而且由于长期难以集中注意力,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耗能的事情,反而越发的对学习感到畏惧起来。所以那些试图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,通常最后输得尤其的惨。
其实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非常简单——不要试图改造孩子,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去应对困难,在孩子感受到压力的时候,去安抚孩子、鼓励孩子。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专门请作业托管老师或者家教老师。
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察一个现象,看看在陪着孩子做作业时,孩子会有什么反应?
他们通常会做出一道题,就想要抬起头来看看家长。
其实这个现象说明孩子急于想要获得反馈——我到底做对了没有啊,要是我做错了,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呀?
对幼年的孩子来说,什么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为了出人头地而读书,统统都是扯淡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“为了大人的快乐而读书”,所以他们会特别在意权威对自己的看法。
我们很多家长非常害怕承认这一点,似乎要是孩子是为了家长而读书,那读书就失去神圣的意义了,孩子就不会用功了,所以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一些伟大理想,孩子才会有出息。
拜托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吧!孩子如果某科成绩好,十有八九是因为喜欢那个任课老师。孩子又不知道什么叫中华之崛起,他们连历史课都还没开始上呢!红色电影看了一堆的孩子,也只会认为“打死了日本鬼子就崛起了”,这跟读书有啥关系?
而家长一直强调“读书是你的事”,这其实是在把孩子往外推,让孩子一个人到知识的海洋里去冲浪。只是孩子看到的这片海洋完全没有大人描述的那么美好,反而到处都是狂风暴雨。
所以啊,真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,孩子的学习效率能否提升,拼的就是家长的认知水平和耐心。要是家长自己耐心不够,那就请家教,或者找托管,让专业人士来帮助自己完成辅导工作,自己只需要跟在后面鼓励孩子,在孩子受到挫败的时候抱抱孩子,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亲亲孩子。
当孩子完成了几年的基础教育,打好了基础后,他们对新知识的恐惧也会随之下降,这个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被培养出来。
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一定就能稳定地“名列前茅”,但他们会有真正的自信产生。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失败的后果,可以重新对目标发起挑战,没有人会逼迫他们,没有人会责怪他们,如果再次失败受伤,还有人会帮自己疗伤。
耗子敢挑衅猫,一定是因为身后有洞,而不是打赢猫后可以回家吹牛逼。
更新一下
光说道理很难消化和理解,分享一个案例来解析孩子和大人的心态是如何产生矛盾的吧。
小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,马上面临要期末考试了。老师为了让家长监督孩子复习,在钉钉群里发布了一个作业,要求只有这么一句话:
“请家长在周末辅导孩子,根据书本内容完成一张思维导图。具体要求已经告知孩子。”
周末,小明的妈妈正在忙着洗衣做饭,爸爸加班未归。于是妈妈要求小明自己先去把思维导图的作业做了。
一个小时以后,当妈妈洗完衣服走进书房,发现小明正在看漫画书,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动。顿时火冒三丈,厉声质问小明:“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?一天到晚就知道玩!妈妈早上起来到现在忙得连板凳都没挨一下,你自己去看那一大盆衣服是谁的?全是你的!你怎么这么不听话!?”
妈妈越说越气,突然抢过孩子的漫画书一把撕成了两半。
小明低着头不说话,拿着笔迟迟不肯写,不停抠着手里的橡皮擦。
妈妈急了,拿出了小明的课本指着上面的目录对小明吼道:“你怎么这么笨,照着书把目录抄下来,这很难吗?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,一天到晚就知道玩!”
小明迫于压力,开始勉强做了起来,但动作依然很慢,经常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停顿,比如一句话写了一半就不写了。妈妈为此又是一顿催促,情急之下还拍了小明脑瓜子几下:“快点写啊,抄都不会抄吗?你怎么这么笨?”
在煎熬了半小时以后,小明终于完成了作业,妈妈也长舒一口气,后悔于刚才对孩子太凶了,于是语气稍微缓和地对小明说:“你看吧,作业做完再去玩哪里不好了?下次不能这样了,知道吗?走,去吃饭!”
但是小明并没有动,而是突然哇哇哭了起来,并一边哭一边摇头:“我不想吃!”
这时妈妈急了:“你说什么呢?快点吃完饭下午还要去练画画!”
小明:“我今后不想去画画了。”
妈妈更急了:“这画画不是你自己选的吗?说不去就不去,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言而无信!你太任性了!”
于是小明又挨了一顿打……而打完小明的妈妈也气得直哭,结果这时爸爸回来了,于是妈妈开始向爸爸发泄怒火:“一天到晚就知道瞎忙,钱也没赚到几个,孩子也不管,难道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吗?我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孽,摊上你们这两个货!”
案例解析
其实,如果妈妈有读心术的话,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贪玩才不做作业的,但思维导图这种东西,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咋理解得到?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老师的要求,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个小朋友能够完全背下老师的要求,所以当小明在面对作业的时候,就会产生两种认知:
“老师的要求很多,这很难!”
“如果我不能完成那些要求,老师就不会满意,我会挨骂。”
这两种情绪都是夹杂着焦虑和害怕的,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很多人写工作总结时总是忍不住耍手机吗?对,当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权威的明确要求,又渴望得到认可时,就特别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,于是压力就特别大,不自觉地想要搞点娱乐活动来缓解情绪。
结果这个时候妈妈冲进来了,小明知道自己被抓了个现行,情绪更加紧张了。当妈妈询问他怎么就不做作业时,他的想法:
“如果我直接告诉妈妈我不知道老师的要求是什么,她会骂我上课不听讲!”
所以就憋住没法解释,也没法求助,更不可能跟妈妈商量该怎么做。即使妈妈简单告诉了画图要领,孩子依然是有些忐忑的,他会觉得:“这个要求过于简单,跟老师说的那种感觉不一样,老师可能不会满意的!”
于是还是动不起来。
小明后来迫于压力边做边停顿,其实也是因为随着思维导图的不断形成,小明的疑虑也越来越大,他会不断想:“真的这样就可以了吗?感觉不对劲啊!”但是回头看看妈妈,又感觉自己没有退路。
最终,在妈妈的强压下,勉强完成了作业,整整半个小时都在直面老师和妈妈的压力,小明再也绷不住了。而且因为紧张时血糖升高,他也感觉没有胃口,甚至有些反胃,所以他本能地告诉妈妈:“不想吃饭。”
但妈妈为此感到压力,于是继续用画画来施压——你不吃,就会耽误下午的画画。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缓解小明的情绪,反而让小明压力更大了,于是他只有本能地想要逃,所以才会说出:“今后我再也不想画画。”这种话,他不能将不满发泄给作业、老师和妈妈,那就只能攻击画画了。其实我们很多成年人也都经常说:“我真是再也不想干这个工作了。”但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分不清轻重呢?
遗憾的是小明的反应让妈妈信以为真,于是接着施压,甚至给小明强调她为小明付出的牺牲,希望小明能因为愧疚而改变主意,结果原来的压力情绪再叠加上愧疚感,反而导致小明压力更大了。
随后,妈妈进一步情绪崩溃,不满的情绪迁怒到了刚回家的爸爸身上,夫妻之间免不了又是一顿争吵,孩子在这个时候会感觉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导致的这一切。一旦这种信念一形成,他下次再面对作业时的压力会更大——因为如果自己太笨,导致父母吵架,最后都没人爱自己了,自己就死定了。
这得有多大的压力?虽然孩子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种认知,但那种“会被抛弃”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,甚至基于这种感觉形成的行为习惯可以被带到成年以后。
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责骂和讲道理,就越皮的心理反应过程。
其实,在小明没有好好做作业的时候,妈妈能够平常心接纳这个事实,并且耐心询问小明在担心些什么,并不断告诉小明:“先试一试,妈妈陪着你改。”小明扭捏一会后是可以开始动起来的。
很多家庭练习靠孩子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的,只有当家长把自己视为孩子的协作者,而不是监督者,耐心去感受孩子的每一寸焦虑,不要把孩子说的一些情绪性的话语当真,辅导孩子才不会变得那么可怕。
最终还是那句话,如果家长自己不想改变,那至少找个专业人士来帮自己辅导,把压力交给专业人士来扛。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一切,本着“人性本恶”的原则不停用道德大棒击打孩子,这种做法是真的容易造成心理创伤的。
再更
看到有多条评论都是关于“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”,我的看法:需不需要陪,得看孩子的具体需求,有时候他们需要,有时候他们不需要,这是灵活处理的。
通常过于困难的任务会导致一些紧张害怕的情绪,这个时候有人陪着一起面对可以降低压力,提升信心。但太简单的任务,孩子不喜欢有人看着自己做。你想呀,连大人在做太简单的任务时都忍不住想要摸个鱼,如果孩子发现身后有大人在监督自己,摸鱼都不方便,这就太别扭了,反而会导致精力更加不集中。
作者:苟渝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30865519/answer/1642594825